全球主机交流论坛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IP归属甄别会员请立即修改密码
查看: 673|回复: 13
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

吃海鲜容易中毒?

[复制链接]
跳转到指定楼层
1#
发表于 2025-6-17 05:32:42 来自手机 |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|正序浏览 |阅读模式
海鲜必须吃新鲜的,留到第二顿吃可能会中毒,南方的朋友来说说是不是这样?你们都是咋活到现在的?
14#
发表于 2025-6-18 12:47:26 | 只看该作者
海鲜是常温下不能放太久,很容易有细菌滋生
13#
发表于 2025-6-17 23:29:26 | 只看该作者
我在我们海边的礁石上扣开小海蛎子(有些地方叫生蚝)直接生吃,也没见中毒。
12#
发表于 2025-6-17 22:56:15 | 只看该作者
很多地方习俗,红事还是白事,连吃几天的,菜凉了下一顿热热就吃,吃不完再到下一顿吃,也没见有什么问题
11#
发表于 2025-6-17 20:28:49 | 只看该作者
吃豆腐青菜
10#
发表于 2025-6-17 17:54:31 | 只看该作者
哪来的谣传..
9#
发表于 2025-6-17 08:49:25 | 只看该作者
鲍鱼有毒  
8#
发表于 2025-6-17 08:39:34 | 只看该作者
体质内食堂 日本排水的时候就不上鱼了

现在非常馋鱼  不敢吃

关于2025年食用带鱼的安全性及日本核废水影响的综合分析
一、日本核废水排放现状与扩散趋势
排放规模与成分
根据东京电力公司计划,2025年福岛核电站将分7次排放约5.46万吨核废水,含氚约15万亿贝克勒尔(低于年度上限22万亿贝克勒尔)。核废水中含铯-137、锶-90、碳-14等60余种放射性物质,其中氚和碳-14难以通过ALPS系统完全净化。
扩散路径与时间线
短期(2-3年):放射性物质可能通过黑潮等洋流侵入中国东海及黄海海域。
中期(4-5年):污染范围可扩散至北美西海岸,形成全球性海洋污染。
长期(数十年至千年):碳-14(半衰期5370年)等长寿命核素可能通过生物富集效应长期存在于海洋生态链中。
二、核废水对带鱼生态链的影响
直接污染风险
带鱼为中上层洄游性鱼类,其栖息海域(水深50-200米)可能成为放射性物质沉降区。
浮游生物作为带鱼主要食物来源,若受污染将导致放射性物质经食物链放大。
生物富集效应
实验显示,福岛海域鱼类体内铯-137浓度可达海水浓度的10万倍。
碳-14在鱼体内的富集浓度可能是氚的50倍,且可通过代谢进入**组织。
三、2025年带鱼市场安全性评估
国内监管措施
产地溯源体系:农业农村部要求72%的冻带鱼实现产地溯源,重点监测舟山、渤海等传统渔场。
检测标准:中国对海鱼中铯-137的限量标准为100 Bq/kg,严于欧盟的130 Bq/kg标准。
市场抽检:2023年冻带鱼抽检合格率达98.7%,但未公开放射性物质专项检测数据。
进口带鱼风险
2025年中国带鱼进口量预计达32万吨,主要来自俄罗斯、秘鲁、越南。这些国家海域受核废水直接影响较小,但需警惕转运污染风险。
四、科学建议与消费指南
优先选择国产带鱼
重点关注舟山带鱼(国家地理标志产品),其捕捞海域远离核废水扩散路径。
认准HACCP和MSC认证品牌,如“鲜到鲜得”等溯源体系完善的企业。
关注检测报告
购买时要求商家提供放射性物质检测证明,尤其关注铯-137、锶-90指标。
避免购买来源不明的“低价进口带鱼”。
烹饪与食用建议
去除内脏、鱼头等高风险部位(放射性物质易在肝脏、骨骼中蓄积)。
控制食用频率,建议每月不超过2次,孕妇、儿童等敏感人群慎食。
五、长期风险与不确定性
生态链崩溃风险
模拟显示,若核废水持续排放,到2030年全球海洋生物多样性可能下降30%,带鱼等经济鱼类的种群恢复能力将受到严重威胁。
检测技术局限性
当前技术难以完全检测所有放射性核素(如镎-237、碲等),存在“未知风险”。
结论:2025年食用带鱼需保持谨慎,通过选择可信产地、关注检测数据、控制摄入量,可降低短期健康风险。但需持续关注国际原子能机构(IAEA)的长期监测数据,并呼吁日本政府停止核废水排放,以避免不可逆的海洋生态灾难。
7#
发表于 2025-6-17 08:35:54 来自手机 | 只看该作者
抖阴看多了是这样得了
6#
发表于 2025-6-17 08:33:44 | 只看该作者
严谨点 吃没熟的海鲜容易中毒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

本版积分规则

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全球主机交流论坛

GMT+8, 2025-9-22 00:20 , Processed in 0.061560 second(s), 10 queries , Gzip On, MemCache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23 Discuz! Team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